注册
投稿
帮助
登录长江蔬菜账号

立即注册

百科 > 植保技术 > 瓜果菜

佛手瓜叶斑病

2015-08-17 14:45

为害症状

只见为害叶片。叶片染病初在叶面上形成水渍状小斑点,后扩展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。病斑灰白色,中央散生肉眼不易看清的褐色小粒点。发病重的病斑融合成大片,造成叶片早枯早落。

(壳二孢)叶斑病

是由半知菌亚门的黄瓜壳二孢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。主要危害佛手瓜的叶片。发病初期,叶片上产生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病斑。病斑较小,直径约3~6毫米,浅褐色至褐色。病斑边缘明显,上生黑色小粒点,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。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或土表越冬,条件适宜时放射出分生孢子,借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。发病后,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,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。

防治方法 收获后要及时清洁田园,把病残体集中烧毁,以减少菌源。发病初期可喷洒下列药剂,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~600倍液,或36%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,或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~1500倍液,或60%防霉宝2号超微可湿性粉剂600~800倍液等,每7~10天喷洒一次,连续防治2~3次。采收前3~5天停止用药。

(叶点霉)叶斑病

一般只危害佛手瓜的叶片,其他部位未见有发病。是由半知菌亚门的正圆叶点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。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,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,由气孔或从伤口侵入,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,引起植株发病。在高温高湿条件下,此病易发生流行。发病初期,叶片上产生水渍状小斑点,后逐渐扩展成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的病斑。病斑灰白色,中央散生肉眼不易看清的褐色小粒点。发病重的病斑融合成大片,造成叶片早枯脱落。

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制度,避免重茬,覆盖地膜可减少初侵染源;提倡采用配方施肥技术,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磷、钾肥料;加强栽培管理,适时适量控制浇水,及时整枝打杈及疏除老叶,以增加其通透性。发病初期可喷洒下列药剂: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~800倍液,或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80%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~800倍液,或80%大生M-45可湿性粉剂600~800倍液,或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~1500倍液,或64%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~600倍液等,每7~10天喷洒一次,连续防治2~3次。采收前5~7天停止用药。

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。翌春,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,遇适宜条件分生孢子萌发,经气孔或从伤口侵入,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,致病情扩展。该菌喜高温高湿条件,发病适温25~28℃,相对湿度高于85%的棚室易发病,尤其是生产后期发病重。

综合防治方法

(1)实行2年以上轮作,覆盖地膜可减少初侵染。

(2)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,采用配方施肥技术,每667平米施惠满丰多元素复合液肥400毫升,对水稀释500倍喷洒叶面,可增强抗病性。

(3)合理灌溉适时适量控制浇水,雨后及时排水,必要时打去下部叶片,以增加通透性。

(4)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64%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,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。

如您需要更多的帮助,就去提问吧!
下一篇:佛手瓜炭疽病
上一篇:佛手瓜叶烧病